記者吳震威/採訪報導
Kolas Yotaka表示一則好的原住民族新聞,就是讓人更了解原住民族的真實一面,才具有「原民觀點」。(文/吳震威;圖/陳貞樺攝)
本周二(3/4)台大新聞研究所邀請原住民族電視台製作人兼主持人的Kolas Yotaka到場向新聞所同學分享身為一名原住民族媒體人的經驗與觀點。Kolas表示,「長久以來,這個社會總漠視原住民族報導。大眾對於原住民族是陌生與不了解的。」因此,她特別以「Mata!原住民族新聞之眼」為題,帶著新聞所學生們以原住民族的觀點,剖析新聞報導的價值,增加學生們對於社會全體的認識。
何謂「原民觀點」?
演講一開始,Kolas並提及做一則原住民族新聞必須具有原住民族觀點才是合乎標準的。Kolas表示在公視開始製播《原住民新聞雜誌》時,有人認為只有擁有原住民血統的媒體人所做的新聞就是具有「原民觀點」的新聞。但相反地,也會有人認為就算是非原住民族,只要能做出反映原住民問題的新聞,同樣是具有「原民觀點」的報導等的討論。然而,在台灣對於什麼樣的新聞才合乎「原民觀點」準則,仍是各方表述且敏感的問題討論。
對此,Kolas以由全球世界原住民族廣電聯盟所舉辦的國際原住民族新聞獎(World Indigenous Journalism Award,簡稱WIJA)為例子。WIJA對於何謂原住民新聞的判別,主要聚焦在報導本身是否提供相較於其他媒體的不同的角度,以及是否增進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對原住民族現況的瞭解等方向。Kolas認為原住民族新聞的目標群體不是只設定在原住民族,更重要是推及到非原住民族,讓大眾也能藉由新聞認識與瞭解原住民族的立場與現況,進而達到雙方間的互動與對話,才是達到「原民觀點」的標準。
Kolas以挪威薩米電視台所製播的一則關於北非「AMAZIGH」(阿馬齊格)民族於茉莉花革命中的抗爭恢復正名的行動為例。她表示當全世界的媒體都將茉莉花革命的報導重點聚焦在中東政權的動盪時,挪威的薩米電視台聚焦在一支北非的原住民族-AMAZIGH(阿馬齊格)。由於阿馬齊格長久以來受到阿拉伯世界的統治,為求自保並融入阿拉伯世界,將自己的族語與文化隱藏起來。而當茉莉花革命開始延燒動盪整個阿拉伯世界之時,趁著這股潮流,他們挺身為自己正名並爭取權益。Kolas認為這是一則她非常喜歡的原住民族新聞,因為它採以不同的視角切入,卻同樣呼應社會的脈絡,並真實反映原住民族在此現況下的困境與挑戰,這正是一則達到社會對話與彼此瞭解的好新聞。
原民觀點 VS. 新聞倫理
Kolas表示原住民族新聞除了要客觀中立外,更要呈現出非原住民族看不見的現實,挪威薩米電視台所做的「AMAZIGH」報導就是一例。除此之外,Kolas也分享其他國家原住民族新聞台的參賽作品,說明他們如何呈現各國的原住民現況。以毛利電視台為例,Kolas說明此則新聞的重點在於一名毛利族的男子搭訕一名白人女子不成,被對方視為暴力分子,警方見狀直接槍擊此名毛利族男子。事後,不僅未緊急就醫,且任意將他置於街頭外,直到隔日才被人發現,早已是一具冰冷的屍體。此名男子的家屬認為警方不問原因、無故開槍,根本執法過當。但警方卻只回應此乃安全考量才有此一舉動。Kolas指出這則新聞所要凸顯的正是毛利族長久以來所遇到的社會不平等、歧視的現況。因為對於毛利族的不瞭解,錯誤歸因毛利族都是殘暴的,是暴力分子,因此才釀成此事件的發生。
Kolas認為這是一則真實體現出毛利族困境的新聞報導,非常能做為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借鏡並播出的深度報導。然而,由於此則新聞中,有許多直接拍攝遺體傷口、面貌等畫面;此外,由於新聞取向過於偏向罹難者家屬的立場與情緒表達,過於偏袒不夠客觀等因素。因此,回歸到台灣對於新聞倫理的要求與規範,是無法播出此則新聞的。Kolas表示儘管此則新聞極具「原民觀點」,然而觸碰到台灣的新聞倫理規範時,卻只能以不播的方式處理,非常可惜。而這也是台灣原民台在製播新聞的困境之一。
Kolas Yokata認為一個好的原住民族媒體,必須成為族人的口、族人的眼,為族人發聲。(文/吳震威;圖/陳貞樺攝)
終極目標:「民族自決」
Kolas認為原住民族電視台的目標,就是必須將電視視為一種「運動」工具。所謂的運動,在於藉由此一媒體平台改變大眾對於原住民族的想像,瞭解原住民族在此社會下的發展脈絡與困境,進而達到原住民族自決,以及與非原住民族間的平等對話,此乃原住民族媒體的最高訴求。Kolas表示,這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去主導各族群的發展,各族群都該擁有向他族群對話的權利,並達到兩方間的平等互動,這才是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存在的意義,正也是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努力的方向,以達到真正的「民族自決」!
報導內容為Kolas Yotaka個人言論,不代表原民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