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 近/台北報導
真人圖書館邀請學者和受難家屬講述歷史,並和民眾互動。(圖/陳燕珩)
由台大、政大、陽明等多所學校學生自主籌辦的「共生音樂節」,於28日在自由廣場前展開。除了音樂會,全台首創的「真人圖書館」係由受害家屬及學者組成,面對面和民眾訴說歷史,眾多人潮駐足聆聽。參與者和受難者家屬對於整個活動持正面評價,認為以這樣的方式的確能夠吸引年輕人關注二二八事件。
「真人圖書館」為「共生音樂節」的活動之一,為音樂節團隊主辦,主張「借人、不借書」,邀請不同世代背景的與談人,包括歷史學者陳君愷、楊翠與薛化元;受難者家屬周振才;清大台文所學生陳令洋。每位與談人分別和觀眾講述相關經驗或想法,並開放觀眾提問和討論。
歷史學者楊翠訪談過多名受難家屬,有深刻的感觸。(圖/陳燕珩)
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楊翠致力於二二八事件的研究,訪談過許多受難家屬且出版著作,也從中梳理出自己家族的過去。楊翠說,從家屬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受難會影響整個家族,一輩子的恐懼是外人無法理解的,「一個不義的政權用不義的手段或政策殺掉一個人,那就是屠殺,就是不義的事情,就應該被討論。」楊翠認為二二八事件的重點不在於傷亡人數,而是每個受難者家庭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針對近年來台灣社會常常在談論的寬恕論,楊翠認為,談論寬恕的人通常是迫害者以及非經驗者;寬恕應建立在認識的基礎上,寬恕表示了對歷史的無知;加害者和受害者非兩個對等的單位,寬恕論並沒有看到這是一個權力和體制的問題。
現場觀眾大多為年輕人,觀眾提出疑問,想知道如何才能撫平受難者家屬的傷痛。楊翠從訪談經驗中發現,其實訪談對他們來說也是個抒發,多次的訪談才建構信任,受難者家屬會從中得到抒解。楊翠更強調,許多訪談者特別願意將過去的經歷訴說給年輕人聽,「年輕人是有力量的!」
二二八關懷總會常務監事、受難者周金波之子周振才以受害者家屬身分出席,他的阿公、爸爸和二叔都因二二八遭受迫害,這段悲痛的回憶難以抹滅。周振才認為,因為真相一直都不清楚,很多證據都已消失滅跡,他還會持續追查,讓真相明朗。另外周振才看到台下的年輕臉孔,欣慰表示,看到很多年輕人願意站出來並關心這件事情,感到很開心。
就讀清大的陳令洋為年紀最輕的與談人,非常關心二二八事件。(圖/陳燕珩)
與談人之一的清大台文所學生陳令洋,也是音樂節的籌辦人員,他的爺爺在二二八事件被誣告,在外逃亡兩年。除了因家人的經歷促使他關心二二八事件,陳令洋還想用實際行動為社會付出。陳令洋說,他最關心的是教育和社會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態度,以及媒體如何型塑這個事件,整個社會其實並沒有深刻地去思考並反省這個事件。
真人圖書館的籌備人員、陽明大學醫學系的楊子軒表示,過去只有從歷史課本中知道二二八事件,上了大學後,才發現自己了解地太少,希望透過活動的參與,利用實踐挑揀出台灣的歷史脈絡,而非單一史觀。
除了座談活動之外,音樂節也邀請眾多樂團輪番上陣,吸引了許多特地前來或路過而停下腳步的年輕人。因為音樂節特別前來、輔大中文系的鄭同學肯定這個活動能讓更多人了解二二八紀念日的意義,「雖然平常對二二八事件沒有特別了解或關心,但是知道這個音樂節是因為紀念二二八所舉辦,就會在網路上搜尋相關事件。」而這也正是共生音樂節的舉辦目的,活動總召林愷翔說,「我們希望用年輕人的方式,讓更多青年關心這段歷史,我們還會再繼續辦下去!」
共生音樂節邁入第二屆,活動從去年九月開始籌備,規模比去年更為盛大。除了音樂會和真人圖書館外,籌備團隊更製作了「靜態展覽」,讓民眾能理解二二八的歷史;現場還販售學生和學者合作出版《1947島國的傷痕》一書,邀請各領域的學者以不同的角度剖析這段歷史。另外,共生音樂節邀請了許多NGO組織和學生團體進行聯展,希望大眾能夠一起關心社會上各式的公共議題。
編者按:今年二月二十八日,學生社團在自由廣場舉辦共生音樂會,紀念此特別日子。本所同學特別從不同角度報導現場情況,包括面對面的「真人圖書舘」不同世代的對話,以及學生社團年輕世代的歷史記憶四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