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紅線,劃出流暢的交通動線,也劃出台灣民眾對公共空間的想像。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政策部研究員陳秀蓮表示,今(2012)年八月中旬,上萬名印尼人聚集台北車站大廳,引發媒體大幅報導,民眾抗議電話連日轟炸TIWA辦公室,顯現公共空間的敏感性。

多元文化 缺乏真正理解
午後台北若開始下起毛毛雨,車站大廳裡就會紛紛出現席地而坐的人群。
(照片來源/林玲瑩攝)
今年8月19日適逢回教開齋節,穆斯林齋戒月在此日結束,同時象徵一年之始。上萬名印尼人聚集台北車站外廣場歡度新年,因為遇雨躲進遮雨棚,人數過多只好再向內擠入台北車站,不料台鐵隨即以維持交通秩序為由,在車站大廳拉起紅線,並決議之後每周末都會以此維持交通秩序。
陳秀蓮直言,台北車站站長曾私下向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表示,他們其實了解當天狀況,也加派人力打掃廁所跟倒垃圾,只是因為有民眾向電視台檢舉,所以站方不得不有所回應。儘管如此,陳秀蓮卻質疑,開齋節並非首年舉辦,其文化意義更如同華人過年,台鐵為何不先選擇向大眾解釋實況,而是直接拉起紅線?
四方報總編輯張正認為,這件事突顯台灣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的想像,其實是被中產階級的觀念綁架,他表示:「台鐵風格是走微風大廳,結果來了那麼多第三世界的人,其實不符合他們的品味。」
這種文化偏見深植於台灣社會。社運出身、曾任職台北市政府外勞諮詢中心主任的龔尤倩,以自身經歷說明,她說到,2000時,中山北路形成菲律賓移工聚落,當地里民連署要把聖多福教堂遷走,造成市府龐大壓力,也讓她察覺民眾缺乏與移工相互理解的誠意。
「現在大家都在談多元文化,變成異國風情的欣賞,或是異國美食的品嘗,可是並沒有深入到對於他者的理解跟尊重。」龔尤倩認為,反映在施政上,便容易做出台灣人本位思考的決策。
移工空間 城市的重要一隅
雖然占地700坪,但台北市外勞文化中心與多個行政單位共用同一空間,專供移工休閒使用的實際面積,僅有三間教室之大。
(照片來源/林玲瑩攝)
以2002年台北市政府設立的外勞文化中心為例,該中心位於迪化街的永樂市場樓上,每年僅有一千五百人次造訪,交通不易抵達是乏人問津的關鍵因素。另外,中心的服務項目以提供中文、電腦學習課程為主,附近也沒有服務移工的店家,陳秀蓮直言,「如果有心為了外勞,政府應該把空間設在外勞活動的地方,而不是設在迪化街。」
對此,台北市政府勞工局主任秘書高俊儀澄清,鄰近移工活動據點的火車站地租高,合適的場地尋覓不易,加上台北市外勞中心全年預算僅三百五十萬,還須包辦一年近十場的大型外勞文化活動,有限資源如何發揮最大效益,是當局一大挑戰。
高俊儀直言,對台北市勞工局而言,台北車站事件反而是改善移工休閒問題的契機。「以前講到外勞都是勞工局跟警察局的事,這次事件使得其他單位也開始發現外勞業務和他們有關係。」,她說明,最近一次台北市議會報告上,市長郝龍斌便提及勞工局應與民政局、商業處等單位合作,規劃空間開放外勞使用。然而,高俊儀也坦言,跨局處的會議尚需各方協調,移工聚落是否被放到城市治理的思考裡,這樣的氣氛還在醞釀中。
台北市外勞文化中心裡的中文課及電腦課最受移工歡迎。
(照片來源/林玲瑩攝)
「不見得要形成聚集,最友善的辦法是讓他們可以自在去想去的地方。」高俊儀提醒,台北市勞工局看待外勞休閒議題,最終目的仍在於創造資訊流通無阻,但是資訊不對稱除了源於語言隔閡,雇主的態度也經常成為阻力。
台灣自1992年依《就業服務法》正式引進東南亞移工後,便採取客工制,一次聘僱許可以三年為限、且不得攜家帶眷。龔尤倩認為,制度造就雇主只看移工的生產力、社會僅把移工當成「過客」,而忽視全台現有44萬名移工,其實也是在這個社會生活的一份子。
台灣自1992年依《就業服務法》正式引進東南亞移工後,便採取客工制,一次聘僱許可以三年為限、且不得攜家帶眷。龔尤倩認為,制度造就雇主只看移工的生產力、社會僅把移工當成「過客」,而忽視全台現有44萬名移工,其實也是在這個社會生活的一份子。
高俊儀舉例,台北市正積極爭取成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然而城市規劃並不僅考量高樓大廈等現代性指標,還需納入文化內涵,注重以人為本的社會設計,台北市政府對於移工休閒聚落的發展樂觀其成,「但是台灣能不能看到外勞他們是人?這是最重要的。」
註:本文與「科博文」網站同步聯播。